【官方解读】2025扬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2025年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守正创新、稳中有变,注重情境和任务的设置,考查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积极引领初中语文教与学的改革方向。
一、落实立德树人,凸显育人功能
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劳动”为主题,多角度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语料,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综合性学习考查语料紧扣时代脉搏,弘扬基层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探索实践的奋斗精神,彰显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古诗文选取与扬州有关的典范作品,引导考生关注劳动艰辛,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合文本选用能体现扬州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现代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的材料,既体现扬州元素,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劳动习惯与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作文材料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彰显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内涵。语料选择和试题设计相得益彰,渗透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指向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
二、精心创设情境,着力思维发展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发展载体。试题围绕“劳动”形成了“宏观主题情境—中观专题任务情境—微观考查问题情境”的命题框架,方式灵活多变,通过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第15题,要求针对不爱劳动的学生的观点,运用材料进行反驳,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此题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设置真实情境,关注试题与实际生活的链接,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分析、思辨运用等逻辑思维能力。 再如第18题,创设“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后,电视台再次采访霍叔”的情境,设计了“霍叔回答记者提问”这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将知识、能力及素养的考查通过具体内容渗透在情境中,体现了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既考查了学生概括信息和领悟体验的能力,又培育了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求新的精神。
三、尊重学生立场,指向多元开放
试题进一步增强了开放性、综合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而非机械的答题套路。如名著阅读第5、6题,不指定某一本名著,而是让学生在两至三部名著中选择作答,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如第17题,要求学生在文学文本中选择体现霍叔失落状态的场景,对学生选择语句、理由解说、表达格式等给予了自由表达的空间。作文题在“尊重”“诚实”“创造性”“美好生活”中任选一个,与关键词“劳动”组合,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选材范围广,引导写作走向广阔的生活实际,“尊重”“诚实”“创造性”“美好生活”体现了题目的开放度和限制性。
除了试题设计,主观题答案的分层赋分,也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四、紧密关联教材,实现有效迁移
综合性学习板块创设“致敬劳动楷模”的真实情境,设计了“选择‘消息快递’栏目语段”“礼赞基层医护人员”“解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三个子任务,这一情境任务源于教材,将教材中“新闻”“活动·探究”单元、“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写出人物的精神”“说明的顺序”写作内容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方案。
任务考查所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均来源于课内,但不是简单地考查知识点的记忆,而是根据情境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试题体现了“做中学”“用中学”的理念,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导改变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倾向,在日常教学中扎实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双减”政策真实落地。
综上,2025年扬州市初中语文试卷紧紧围绕育人使命,在“双减”背景下,坚守语文核心价值,优化情境,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稳健推进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