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读】2025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卷

2025年06月24日 11:06:54 来源:武老师中考云备考研究院整理

       试卷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主要命题依据,以能力立意为基础,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全面考查考生在数学学业方面达到的水平。

       试卷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分值比例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考查(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概括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 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同时立足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实际生活素材,有的放矢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建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及数学的应用性。

       其中立足能力、素养立意的试题在整卷中所占比例较大,基础题直接考查知识点、能力点,区分题设问层次清楚,思维含量较高,兼顾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题目的比例.试卷既关注了数学的学科本质,又关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较多试题的知识点与现实情境融合,既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作出了合理评价,又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提供了主要依据,同时对一线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是稳中有变,创新不断

       试题稳定。考查知识点或能力点相同或类似的题型及题位相同的有第1、2、3、4、7、8、9、10、11、13、14、15、16、17、18、19、20题,占比70%左右,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考,重复考的理念,强化四基、四能。

       试题变化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较多试题与现实生活情境有关,将相关知识、技能融入到相关现实情境中,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第2、3、4、9、11、19、20、22题等,渗透以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以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二是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如第19题通过玻璃门的推拉开关过程,体现与理解相关活动空间大小变化,第22题通过对相关函数本质中变与不变关系为素材进行相关定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第23题通过特殊图形的形状、位置及大小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引发学生对相关图形之间的动态变换关系的观察与思考,进一步观察与思考、揭示现实几何图形中关系,从而实现对数学图形本质的理解与发现;三是素材新,如第4题以义务教育课程开设为素材,设置调查方式的思考,第11题以燃油车和纯电车为素材引发相关费用与环保的思考与行动,第20题以传统酿酒为素材通过相关数据构建相关数学模型,引发人们对传统行业的关注,也体现数学的广泛性及应用性。第23题以特殊四边形为背景与素材,引发学生从动态与变换角度去审视相关点、线、三角形之间的放缩关系、相关变量的分析与求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与思考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的关系。

       二是面向全体,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通性通法,淡化技巧,注重数学思考,避免繁杂运算。较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比较多地设置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解答题注重对基础运算、逻辑推理等基本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等。

       三是突出重点,注重核心内容与重点知识的考查

       数学试卷突出考查《课程标准》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以主干知识为主:  对数与式( 如第1、2、7、8、10、13题),方程不等式(如,第11、20题),函数(如第6、18、22题),三角形(如第5、15题),四边形(如第23题),第17题的圆等知识的考查占据重要的位置。

       四是贴近实际,注重数学应用与数学价值的体现

       试卷重视情境设计,关注数学素养及数学的育人功能。试题呈现丰富多彩的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实际情境等),体现了时代性。

       现实问题的数学化,一方面体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由现实生活中的测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属于“综合与实践”范畴,《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第2、3、6、11、19、20题所选取的科学知识背景与生活生产素材;其中第19题以现实生活中的玻璃门的开关为素材,展开相关图形中的变与不变关系的思考与观察,第20题的出酒中相关数据为背景构建相关模型问题;第22题的函数定义问题,第23题中相关图形关系的研究与探究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考查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五是关注思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与活动经验的考查

       试卷中着重考查了数形结合、转化化归、分类讨论、特殊与一般、运动变化、方程、函数、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第22题以函数图象中相关特殊点进行新定义为素材

       这类题常在题目中给定一些信息,如给出一个新概念、新关系或解题方法、思路或问题本质,或约定一种新运算,给出一些新模型等,要求通过观察分析,阅读理解,并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进行同化,通过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或任务,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类题要求学生的独立思考,加工提取信息及知识迁移创新的能力要求较高。其特点:首先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思路 ”的意义或意味,不单纯是已学的课本知识的应用,其次包含了理解与掌握一个“新概念”或“新规定”,发现或总结一个“新规律”或“新结论”的成分及过程,突出学习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其模式为:阅读---理解---模仿---应用与创新;

       六是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数学试题,多处体现核心素养,如第11、20、22题以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为素材进行函数建模与应用,体现数学建模素养和数学应用意识;第15、23题聚焦核心素养,重视活动操作与经验的积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几何直观、空间观念、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近几年出现一类活动操作与问题解决题,这类题往往取材于教材,秉持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理念,以问题的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为主线,巧妙构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力展示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思考过程,兼顾不同学生的思维求异方式,成为新课改形势下探索考查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而有效的载体。

       此类题通常借助具体实物如三角尺、纸片、实际测量、画图等活动操作,通过一定步骤的活动操作与研究性探究,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由感性活动到理性思考,打通外部的实践操作与内部的理性思辩之间的关联,进而由浅入深,由外及里,由直观形象到抽象地设计系列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征,增加体验与空间观念,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进一步发现相关图形的形状、位置与大小关系的变与不变,并在深入探究过程中,增强由感性到理性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与创新,有效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起到积极导向、引领作用。

       综合整份试卷,立足于数学基础而核心知识,注重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同时立足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素材,有的放矢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建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及数学的应用性,有助于引导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常规课堂教学,切实将知识、现实情境等融入课堂,同时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酝酿、发生、发展,积极创设了有价值的实验操作、变换操作类试题,切实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考数学的备考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